之前我們曾經(jīng)介紹過,朱棣曾派出兩路人去尋找建文帝,一路是胡 熒(有三點水旁),他的事情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這位胡 熒(有三點水旁)的生平很多人都不熟悉,這也不奇怪,因為他從事是秘密工作,大肆宣傳是不好的。
但另一路人馬的際遇卻大不相同,不但聞名于當時,還名留青史,千古流芳。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鄭和艦隊和他們七下西洋的壯舉。
同樣是執(zhí)行秘密使命,境遇卻如此不同,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人,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原因很多,如隊伍規(guī)模、附帶使命等等,但在我看來,能成就如此壯舉,最大的功勞應當歸于這支艦隊的指揮者——偉大的鄭和。
偉大這個詞用在鄭和身上是絕對不過分的,他不是皇室宗親,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傳奇——中國人的海上傳奇,在鄭和之前歷史上有過無數(shù)的王侯將相,在他之后還會有很多,但鄭和只有一個。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梁啟超
下面就讓我們來介紹這位偉大航海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鄭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馬三保,云南人,自小聰明好學,更為難得的是,他從小就對航海有著濃厚的興趣,按說在當時的中國,航海并不是什么熱門學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為什么鄭和會喜歡航海呢?
這是因為鄭和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著一個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麥加朝圣。
去麥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的最大愿望,居住在麥加的教徒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時刻仰望圣地,但對于當時的鄭和來說,這實在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情。麥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內(nèi),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地圖上把麥加和云南連起來,再乘以比例尺,就知道有多遠了。不過好在他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并不差,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jīng)去過麥加,在鄭和小時候,他的父親經(jīng)常對他講述那朝圣途中破浪遠航、跋山涉水的驚險經(jīng)歷和萬里之外、異國他鄉(xiāng)的奇人異事。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了鄭和。
也正是因此,幼年的鄭和與他同齡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樣,他沒有坐在書桌前日復一日的背誦圣賢之言,以求將來圖個功名,而是努力鍛煉身體,學習 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為在他的心中,有著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圣麥加。
如果他的一生就這么發(fā)展下去,也許在十余年后,他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完成一個平凡的伊斯蘭教徒的夙愿,然后平凡地生活下去。
可是某些人注定是不會平凡地度過一生的,偉大的使命和事業(yè)似乎必定要由這些被上天選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時是以十分殘忍的方式。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云南,明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這次遠征改變了鄭和的命運。順便提一句,在這次戰(zhàn)役中,明軍中的一名將領戚祥陣亡,他的犧牲為自己的家族換來了世襲武職,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從此他的子孫代代習 武。這位戚祥只是個無名之輩,之所以這里要特意提到他,是因為他有一個十分爭氣的后代子孫——戚繼光。
歷史真是讓人難以捉摸啊。
對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來說,這不過是無數(shù)次遠征中的一次,但對于鄭和而言,這次遠征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痛苦而未知的轉(zhuǎn)折。
戰(zhàn)后,很多兒童成為了戰(zhàn)俘,按說戰(zhàn)俘就戰(zhàn)俘吧,拉去干苦力也就是了,可當時對待兒童戰(zhàn)俘有一個極為殘忍的慣例——閹割。
這種慣例的目的不言而喻,也實在讓人不忍多說,而年僅11歲的馬三保正是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員。
我們不難想象當年馬三保的痛苦,無數(shù)的夢想似乎都已經(jīng)離他而去了,但歷史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
悲劇,還是榮耀,只取決于你,取決于你是否堅強。
從此,這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開始跟隨明軍征戰(zhàn)四方,北方的風雪、大漠的黃沙,處處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以他的年齡,本應在家玩耍、嬉戲,卻突然變成了戰(zhàn)爭中的一員,在那血流成河,尸橫遍野的戰(zhàn)場上飛奔。刀劍和長槍代替了木馬和玩偶 ,在軍營里,沒有人會把他當孩子看,也不會有人去照顧和看護他,在戰(zhàn)爭中,誰也不能保證明天還能活下來,所以唯一可以照顧他的就是他自己。
可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怎么能照顧自己呢?
我們無法想象當年的馬三保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多少次死里逃生,我們知道的是,悲慘的遭遇并沒有磨滅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頑強地活了下來,并最后成為了偉大的鄭和。
總結(jié)歷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經(jīng)歷,我們可以斷言:小時候多吃點苦頭,實在不是一件壞事。
在度過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就是朱棣。
當時的朱棣還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沉默寡言卻又目光堅毅的少年,并挑選他做了自己的貼身侍衛(wèi),從此馬三保就跟隨朱棣左右,成為了他的親信。
金子到哪里都是會發(fā)光的,馬三保是個注定要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在之后的靖難之戰(zhàn)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我們之前介紹過,在鄭村壩之戰(zhàn)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計策,連破李景隆七營,大敗南軍。
朱棣從此也重新認識了這個貼身侍衛(wèi),永樂元年(1403),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馬三保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這已經(jīng)是內(nèi)官的最高官職,永樂二年(1404),朱棣又給予他更大的榮耀,賜姓"鄭",之后,他便改名為鄭和,這個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冊。
要知道,皇帝賜姓是明代至高無上的榮耀,后來的鄭成功被皇帝賜姓后,便將之作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光榮,他的手下也稱呼他為“國姓爺”,可見朱棣對鄭和的評價之高。
上天要你受苦,往往會回報更多給你,這也是屢見不鮮的,鄭和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了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作為朱棣的臣子,他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榮耀,想來當年的鄭和應該也知足了。
但命運似乎一定要讓他成為傳奇人物,要讓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榮將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更大的事業(yè)將等待他去開創(chuàng)。
出航
朱棣安排鄭和出海是有著深層次目的的,除了尋找建文帝外,鄭和還肩負著威服四海,胸懷遠人的使命,這大致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傳統(tǒng),但凡強盛的朝代,必定會有這樣的一些舉動,如漢朝時候貫通東西的絲綢之路,唐朝時眾多發(fā)展中國家及不發(fā)達國家留學生來到我國學習 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都是這一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
中國強盛,萬國景仰,這大概就是歷來皇帝們最大的夢想吧,歷史上的中國并沒有太多的領土要求,這是因為我們一向都很自負,天朝上國,萬物豐盛,何必去搶人家的破衣爛衫?
但正如俗話所說,鋒芒自有畢現(xiàn)之日,強盛于東方之中國的光輝是無法掩蓋的,當它的先進和文明為世界所公認之時,威服四海的時刻自然也就到來了。
實話實說,在中國強盛之時,雖然也因其勢力的擴大與外國發(fā)生過領土爭端和戰(zhàn)爭(如唐與阿拉伯之戰(zhàn)),也曾發(fā)動過對近鄰國家的戰(zhàn)爭(如征高麗之戰(zhàn)),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外交 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們慷慨的給予外來者幫助,并將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文化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四大發(fā)明就是最大的例證。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中國胸懷遠人的傳統(tǒng)和宗旨:
以德服人
現(xiàn)在中國又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國家,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和恢復,以及幾位堪稱勞動模范的皇帝的辛勤耕耘和工作,此時的華夏大地已經(jīng)成為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糧銀充足,是該做點什么的時候了。
在我們這個龐大國家的四周到底還有些什么?這是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明帝國就是一個強盛的朝代,而明帝國四周的陸地區(qū)域已由漢唐盛世時的遠征英雄們探明,相比而言,帝國那漫長的海岸線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在寬闊大海的那一頭有著怎樣的世界呢?
最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西洋,需要說明的是西洋這個名詞在明朝的意義與今日并不相同,當時的所謂西洋其實是現(xiàn)在的南洋,之前的朝代雖也曾派出船只遠航過這些地區(qū),但那只是比較單一的行動,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海的那邊到底有些什么,人們并不是十分清楚,而現(xiàn)在強大的明帝國的統(tǒng)治者朱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之所以被認為是歷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絕非由于仁慈或是和善,而是因為他做了很多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現(xiàn)在,朱棣將把一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交 給鄭和來完成,這是光榮,也是重托。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鄭和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但具有豐富的航海知識,還久經(jīng)戰(zhàn)爭考驗,軍事素養(yǎng)很高,性格堅毅頑強,最后,他要去的西洋各國中有很多都信奉伊斯蘭教,而鄭和自己就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
按說這只是一次航海任務而已,何必要派鄭和這樣一個多樣型人才去呢,然而事實證明,鄭和此次遠航要面對的,絕不僅僅是大海而已。
歷史將記住這個日子,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鄭和站在船頭,看著即將出發(fā)的龐大艦隊和眼前的茫茫大海。
他明白自己此次航程所負的使命和職責,但他并不知道,此時此刻,他正在創(chuàng)造一段歷史,將會被后人永遠傳頌的歷史。
他的心中充滿了興奮,自幼年始向往的大?,F(xiàn)在就在他的眼前,等待著他去征服!一段偉大的歷程就要開始了!
揚帆!
無敵艦隊
我們之前曾不斷用艦隊這個詞語來稱呼鄭和的船隊,似乎略顯夸張,一支外交 兼尋人的船隊怎么能被稱為艦隊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紹,相信你就會認同,除了艦隊外,實在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他的這支船隊。
托當年一代梟雄陳友諒的服,朱元璋對造船技術十分重視,這也難怪,當年老朱在與老陳的水戰(zhàn)中吃了不少虧,連命也差點搭進去。在他的鼓勵下,明朝的造船工藝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據(jù)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照這個長度,鄭和大可在航海之余舉辦個運動會,設置了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zhuǎn)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經(jīng)挖掘過明代寶船制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桿,這根木桿長十一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桿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
鑒定結(jié)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桿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桿,而是舵桿!
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么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桿是什么大家應該清楚,所謂舵桿只不過是船只舵葉的控制聯(lián)動桿,經(jīng)過推算,這根舵桿連接的舵葉高度大約為六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
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于運輸?shù)鸟R船,用于作戰(zhàn)的戰(zhàn)船,用于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只之間運人的水船。
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么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shù)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 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zhàn)爭和鮮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后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后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jù)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jīng)此地,在當時,這里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tǒng)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么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后,本想繼續(xù)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fā)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面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tǒng)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zhàn),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于到底是些什么人,那也是一筆糊涂賬,反正是“西王”戰(zhàn)勝了“東王”?!皷|王”戰(zhàn)敗后,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后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jīng)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后,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面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么“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著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只是因為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為了完成使命,并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zhàn)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shù)氐囊恍┩林眩灰宦暳钕?,自己的艦隊將輕易獲得勝利,并為死難的船員們報仇雪恨。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zhèn)定地看著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zhàn),因為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xiàn)在開戰(zhàn),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后,便力排眾議,制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 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為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為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復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有多么慚愧和后悔,只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只螞蟻那么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后,稱贊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為,并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恤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后,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只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敢于反悔,實在是這么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里就這么點家當,該怎么著您就看著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后,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只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后他們自發(fā)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xiàn)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jīng)過這段風波之后,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后經(jīng)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 流聯(lián)系并開展貿(mào)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著貿(mào)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里。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于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zhuǎn)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里,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于古里的統(tǒng)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并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里統(tǒng)治者發(fā)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為國王,并賜予印誥等物。當然了,古里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了,卻沒那么容易送過去,因為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著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著詔書來到古里的,他拿著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shù)亟y(tǒng)治者為古里國王。從此兩國關系更加緊密,此后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zhuǎn)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后,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jīng)一年有余,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風波,終于來到了這個叫古里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里物產(chǎn)豐富,風景優(yōu)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
他帶領屬下和當?shù)厝艘黄鸾⒘艘粋€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歷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同風,刻石于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里程碑。
鄭和的船隊開始返航了,迎風站在船上的鄭和注視著那漸漸遠去的古里海岸,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們會再來的!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里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將會成為他傳奇一生的終點!
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了,船隊浩浩蕩蕩地向著中國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鄭和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回到祖國,它已經(jīng)為這些急于回家的人們準備好了最后一道難關,而對于鄭和和他的船隊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自古以來,交 通要道都絕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因為很多原本靠天吃飯的人會發(fā)現(xiàn)其實靠路吃飯更有效,于是陸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盜,但無論陸路海路,他們的開場白和口號都是一樣的——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按說鄭和的艦隊似乎不應該受到這些騷擾,但這決不是因為強盜們?yōu)檫@支艦隊的和平使命而感動,而是軍事實力的威懾作用。
即使是再兇悍的強盜,也要考慮搶劫的成本,像鄭和這樣帶著幾萬士兵拿著火槍招搖過市,航空母艦上架大炮的主,實在是不好對付的。
北歐的海盜再猖獗,也不敢去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干搶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這一原則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諸多精明強盜們都牢記在心。
但這個世界上,有精明的強盜就必然有拙劣的強盜,一時頭腦發(fā)熱、誤判形勢,帶支手【槍就敢搶坦克的人也不是沒有,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頭腦發(fā)熱的仁兄。
此人名叫陳祖義,他正準備開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搶劫。
當然,也是最后一次。
陳祖義,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因為犯罪逃往海外,當年沒有國際刑警組織,也沒有引渡條例,所以也就沒人再去管他,后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里手下當上了大將。
真是厲害,這位陳祖義不過是個逃犯,原先也沒發(fā)現(xiàn)他擔任過什么職務,最多是個村長,到了這個渤林邦國(不好意思,我實在不知道是現(xiàn)在的哪個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國真是多人才啊。
更厲害的還在后面,國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為王,就這樣,這位陳祖義成為了渤林邦國的國王。
以上就是陳祖義先生的奮斗成功史,估計也算不上為國爭光吧。
陳祖義有了兵(海盜),便經(jīng)常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干起老本行——搶劫,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盜,海盜不去打劫還能干啥,周圍的國家深受其害,但由于這些國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陳祖義。
就這樣,陳祖義的膽子和胃口都越來越大,逐漸演變到專門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鄭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地開過三佛齊時,剛好撞到陳祖義,鄭和對此人也早有耳聞,便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而陳祖義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決定向鄭和投降。
要知道,陳祖義雖然貪婪,但卻絕不是個瘋子,他能夠混到國王的位置(實際只是一個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著那些堪稱龐然大物的戰(zhàn)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會甘愿當炮灰的。
但海盜畢竟是海盜,陳祖義的投降只不過是權(quán)宜之計,鄭和船上的那些金銀財寶是最大的誘惑 ,在陳祖義看來只要干成了這一票,今后就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么干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p>
陳祖義決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鄭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盜趁官軍不備突襲鄭和旗艦,控制中樞打亂明軍部署,各個擊破。
應該說這算是個不錯的計劃,就陳祖義的實力而言,他也只能選擇這樣的計劃,在經(jīng)過精心籌劃之后,他信心滿滿地開始布置各項搶劫前的準備工作。
在陳祖義看來,鄭和是一只羊,一只能夠給他帶來巨大財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發(fā)財了。
陳祖義為了圓滿完成這次打劫任務,四處尋找同伙,七拼八湊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戰(zhàn)船二十余艘,于是他帶領屬下躊躇滿志地向明軍戰(zhàn)船逼近,準備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不出陳祖義所料,明軍船隊毫無動靜,連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陳祖義大喜,命令手下海盜發(fā)動進攻,然而就在此時,明軍船隊突然殺聲四起,火炮齊鳴,陳祖義的船隊被分割包圍,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盜們黃粱美夢還沒有醒,就去了黃泉。
陳祖義終于明白,自己已經(jīng)中了明軍的埋伏,這下是徹底完蛋了。
訓練有素的明軍給這些紀律松散的海盜們上了一堂軍事訓練課,他們迅速解決了戰(zhàn)斗,全殲海盜五千余人,擊沉敵船十余艘,并俘獲多艘,而此次行動的組織者陳祖義也被活捉。
陳祖義做夢也想不到,那個一臉和氣接受他投降的鄭和突然從肥羊變成了猛虎,他有一種上當?shù)母杏X。
其實陳祖義之前之所以會認為自己必勝無疑,一方面是出于自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不了解鄭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可能陳祖義是在三佛齊呆久了,還當上了部落頭,每天被一群人當主子貢著,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其實從兩個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來,陳祖義是在中國混不下去了才逃出來的一般犯人,而鄭和卻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陳祖義長期以來帶著他的海盜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揮幾千人,都沒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為打仗就這么簡單,這個叫鄭和的人也必然會成為他的手下敗將。
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jīng)從軍,有著豐富的軍事經(jīng)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jīng)百戰(zhàn),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zhàn)役,還曾經(jīng)和那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將領鐵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 鋒,那些超級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況小小的海盜頭陳祖義。
陳祖義的這些花招根本逃不過鄭和的眼睛,鄭和之所以沒有立刻揭穿陳祖義,是因為他決定將計就計,設置一個更好的圈套讓陳祖義跳進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盜都找來,才方便一網(wǎng)打盡。此外,在鄭和看來,活捉陳祖義很有必要,因為這個人將來可以派上用場。至于派上什么用場,我們下面會介紹。
在清除了這些海盜后,鄭和繼續(xù)揚帆向祖國挺進,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光榮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熱烈歡迎和接見。
此時,陳祖義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過海盜,為紀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盜行動的成功,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并斬首示眾,警示他人。這么看來,陳祖義多少也算為宣傳事業(yè)做出了點貢獻。
這次創(chuàng)造歷史的遠航雖然沒有找到建文帝,卻帶來了一大堆西洋各國的使者,這些使者見證了大明的強盛,十分景仰,紛紛向大明朝貢,而朱棣也終于體會到了君臨萬邦的滋味。
國家強盛就是好啊,感覺實在不錯。
而朱棣也從他們那里知道了很多遠方國家的風土人情,他還得知在更遙遠的地方,有著皮膚黝黑的民族和他們那神秘的國度。
這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訪以往不知道的世界,還能夠?qū)⒋竺鞯蹏耐麄鞑ズM?,順道做點生意,何樂而不為呢,雖然出航的費用高了點,但這點錢大明朝還是拿得出來的,誰讓咱有錢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鄭和繼續(xù)著他的遠航,此后,他分別于永樂五年(1407)九月、永樂七年(1409)九月、永樂十一年(1413)冬、永樂十五年(1417)冬、永樂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這五次的航海過程與第一次比較類似,除了路線不同,到達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
鄭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榱撕推浇?流和官方貿(mào)易,當然他和他的艦隊在這幾次航程中也干過一些小事,如下:
調(diào)節(jié)國家矛盾,維護世界和平(暹羅與蘇門答臘);
收拾攔路打劫,不聽招呼的國家(錫蘭山國),把國王抓回中國坐牢(夠狠);
帶其他國家國王到中國觀光(蘇祿國代表團 ,國王親自帶隊,總計人數(shù)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個多月才回去);
帶回了中國人向往幾千年的野獸——麒麟(后來證實是長頸鹿)。
(這么總結(jié)一下,發(fā)現(xiàn)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經(jīng)過鄭和的努力,西洋各國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雖然彼此之間生活習慣不同,國力相差很大,但開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對這些國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寬容真正從心底征服了這些國家。
大明統(tǒng)治下的中國并沒有在船隊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揚自己是為了和平友善而來,正如后來那些拿著圣經(jīng),乘坐著幾艘小船,高聲叫嚷自己是為了傳播福音而來的西方人。
鄭和的船隊帶來的是豐富的貿(mào)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國家確實很窮),他的船隊從未主動攻擊過,即使是自衛(wèi)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錫蘭山國王,后來也被放了回去),從不仗勢欺人(雖然他們確實有這個資本),西洋各國的人們,無論人種,無論貧富,都能從這些陌生的人臉上看到真誠的笑容,他們心中明白,這些人是友善的給予者。
而西方探險家們在經(jīng)歷最初的驚奇后,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國家有著巨大的財富,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于是他們用各種暴力手段、殺人放火,只是為了搶奪本就屬于當?shù)厝说呢敭a(chǎn)。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④治家曾經(jīng)說過:西方人來到我們面前時,手中拿著圣經(jīng),我們手中有黃金,后來就變成了,他們手中有黃金,我們手中拿著圣經(jīng)。
這是一個十分中肯的評價,對于那些西方人,當?shù)厝诵闹忻靼祝哼@些人是邪惡的掠奪者。
即使他們最終被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們決不會放棄反抗,他們會爭取到自由 的那一天,因為這種蠻橫的征服是不可能穩(wěn)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有一句老話用在這里很合適:要相信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還是重復那句話:以德服人,這絕對不是一句笑話,君不見今日某大國在世界上呼東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風,卻也是麻煩不斷,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后盾,但絕對不能解決問題。
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yōu)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并尊重他們的主權(quán)和領土完整,給予而不搶掠,是很不簡單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
這種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當那浩浩蕩蕩的船隊來到時,人們不會四處躲避,而是紛紛出來熱烈歡迎這些遠方而來的客人。
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圓滿完成外交 使命之外,鄭和還成功地開辟了新的航線,他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印度古里(今科澤科德)和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可以避開風暴區(qū),直接到達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和東非國家。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非洲東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拜訪了許多國家,包括今天的索馬里、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國,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到達過的最遠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們只介紹了鄭和六下西洋的經(jīng)過,卻漏掉了第七次,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為第七次遠航對于鄭和而言,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就在這次遠航中,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心中的最大夢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對于鄭和來說,固然是難忘的,可是他始終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朝圣。這也成為了在他心頭縈繞不去的牽掛,但他相信,只要繼續(xù)下西洋的航程,總是會有機會的。
可是一個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擊了他,永樂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顒拥闹扉θナ懒?,大家忙著爭權(quán)奪位,誰也沒心思去理睬這個已經(jīng)年近花甲,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實際的航海壯舉。
鄭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無人理會,無任何用處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養(yǎng)老這條路了。
幼年的夢想終歸還是沒能實現(xiàn)啊,永樂皇帝已經(jīng)去世了,遠航也就此結(jié)束了吧!
上天終究沒有再次打擊這位歷經(jīng)坎坷的老者,他給了鄭和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讓人去尋找鄭和,并親自召見了他,告訴他:立刻組織遠航,再下西洋!
此時距離上次航行已經(jīng)過去了七年之久,很多準備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艱巨,但鄭和仍然十分興奮,他認為,新皇帝會繼續(xù)永樂大帝的遺志,不斷繼續(xù)下西洋的航程。
事實證明,鄭和實在是過于天真了,對于朱瞻基而言,這次遠航有著另外的目的,只不過是權(quán)宜之計而已,并非一系列航?;顒拥拈_始,恰恰相反,是結(jié)束。
朱瞻基為什么要重新啟動航海計劃呢,我引用他詔書上的一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太宗文皇帝(朱棣、爺爺)、仁宗昭皇帝(朱高熾、爹)大統(tǒng),君臨萬邦,體祖宗之至仁,普輯寧于庶類,已大敕天下,紀元宣德,咸與維新。爾諸番國遠外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赍詔往諭,其各敬順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p>
看明白了吧,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這個后面會詳細講)后,經(jīng)過幾年時間,穩(wěn)固了皇位,終于也動起了君臨萬邦的念頭,但問題在于,“萬邦”比較遠,還不通公路,你要讓人家來朝貢,先得告訴人家才行。想來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鄭和,目的也很明確:告訴所有的人,皇帝輪流坐,終于到我朱瞻基了!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時的鄭和是幸福的,他終于從眾人的冷落中走了出來,有機會去實現(xiàn)自己兒時的夢想。
作為皇帝的臣子,鄭和的第一任務就是完成國家交 給他的重任,而他那強烈的愿望只能埋藏在心底,從幾歲的頑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一直在等待著,現(xiàn)在是時候了。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鄭和又一次出航了,他看著跟隨自己二十余年的屬下和老船工,回想起當年第一次出航的盛況,不禁感慨萬千。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風波,現(xiàn)在終于可以實現(xiàn)夢想了!
他回望了不斷遠去而模糊的大陸 海岸線一眼,心中充滿了惆悵和喜悅,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了,前往異國的彼岸,和從前六次一樣。
但鄭和想不到的是,這次回望將是他投向祖國的最后一瞥,他永遠也無法回來了。
最后的歸宿
鄭和的船隊越過馬六甲海峽,將消息傳遞給各個國家,然后穿越曼德海峽,沿紅海北上,駛往鄭和幾十年來日思夜想的地方——麥加。
伊斯蘭教派有三大圣地,分別是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麥加是第一圣地,偉大的穆罕默德就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伊斯蘭教。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榮耀就是到此地朝圣。
不管你是什么種族、什么出身,也不管你坐船、坐車、還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一絲的可能性,就一定會來到這里,向圣石和真主安拉吐露你的心聲。
鄭和終于來到這個地方,雖然他是一個優(yōu)秀的航海家,雖然他是一個開創(chuàng)歷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一個普通而虔誠的穆斯林。
他終于來到了這片夢想中的地方,他終于觸摸到了那神圣的圣石,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
這是一次長達五十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夢想開始,五十年后,夢想實現(xiàn)。這正是鄭和那傳奇一生的軌跡。
從幸福的幼年到苦難的童年,再到風云變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經(jīng)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者,經(jīng)歷殘酷的戰(zhàn)場廝殺,爾虞我詐的權(quán)謀詭計,還有那浩瀚大海上的風風雨雨驚濤駭浪,無數(shù)次的考驗和折磨終于都挺過來了。
我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我已別無所求。
朝圣之后,船隊開始歸航,使命已經(jīng)完成,夢想也已實現(xiàn),是時候回家了。
但鄭和卻再也回不去了。
長期的航海生活幾乎燃盡了鄭和所有的精力,在歸航途中,他終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當船只到達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終點古里時,鄭和的生命終于走到了盡頭。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就此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沒有能夠成家,留下子女,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為后人懷念的人。
他歷經(jīng)坎坷,九死一生,終于實現(xiàn)了這一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壯舉,他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 流,并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面貌。
雖然他的個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沒有能夠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倫之樂。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留下了一段傳奇,一段中國人的海上傳奇。
而創(chuàng)造這段傳奇的鄭和,是一個英雄,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古里成為了鄭和最后到達的地方,似乎是一種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達這里,意氣風發(fā)之余,立下了“刻石于茲,永昭萬世”豪言壯語。二十年后,他心滿意足的在這里結(jié)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鄭和,再看一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歸宿,你永遠屬于那里。
古里的人們再也沒有能夠看到大明的船隊,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六十多年后,一支由四艘船只組成的船隊又來到了古里,這支船隊的率領者叫達·伽馬。
這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處尋找所謂的財寶,當他們得知這里盛產(chǎn)香料、絲綢時,欣喜若狂,這下真的要發(fā)財了。
找到這個可以發(fā)大財?shù)牡胤胶螅_·伽馬十分得意,便在科澤科德豎立了一根標柱,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根標柱象征著葡萄牙的主權(quán)。
在別人的土地上樹立自己的主權(quán),這是什么邏輯?其實也不用奇怪,這位達·伽馬在他的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豎了類似的標柱,用這種亂搭亂建的方式去樹立他所謂的主權(quán),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邏輯。
然而這位掛著冒險家頭銜的殖民者永遠也不會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個叫鄭和的人率領著大明國的龐大艦隊來到過這里,并樹立了一座豐碑。
一座代表和平與友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