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之路】
努爾哈赤決定,要把眼前這座不聽話的城市,以及那個敢調侃他的無名小卒徹底滅掉。
他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已確知,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沒有任何援軍,也不會有援軍,而在城中抵擋的,只是一名不聽招呼的將領,和一萬多孤立無援的明軍。
六年前,在薩爾滸,他用四萬多人,擊潰了明朝最為精銳的十二萬軍隊,連在朝鮮打得日本人屁滾尿流的名將劉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現在,他率六萬精銳軍隊,一路所向披靡,來到了這座小城,面對著僅一萬多人的守軍,和一個叫袁崇煥的無名小卒。
勝負毫無懸念。
對于這一點,無論是努爾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貝勒,還是明朝的高第、甚至孫承宗,都持相同觀點。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毛澤東〗
袁崇煥是相信光明的,因為在他的手中,有四種制勝的武器。
第一種武器叫死守,簡單說來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雖然這個戰(zhàn)略比較慫,但很有效,你有六萬人,我只有一萬人,憑什么出去讓你打?有種你打進來,我就認輸。
他的第二種武器,叫紅夷大炮。
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領,當年打日本的時候,就全靠這玩意,把上萬鬼子送上天,殺人還兼帶毀尸功能,實在是驅趕害蟲的不二利器。
但這招在努爾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為日軍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騎兵,速度極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質量,沒打幾炮馬刀就招呼過來了。
袁崇煥清楚這一點,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進口大炮。
紅夷大炮,也叫紅衣大炮,純進口產品,國外生產,國外組裝。
我并非瞧不起國貨,但就大炮而言,還是外國的好。其實明代的大炮也還湊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機),還有一定技術優(yōu)勢,但像大將軍炮這種大型火炮,就出問題了。
這是一個無法攻克的技術問題——炸膛。
大家要知道,當時的火炮,想把炮彈打出去,就要裝火藥,炮彈越重,火藥越多,如果火藥裝少了,沒準炮彈剛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殺傷力也就是砸人腳,可要是裝多了,由于炮管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空間,就會內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學觀點講,這是一個把炸藥填入炮膛,卻只允許其沖擊力向一個方向(前方)前進的二律背反悖論。
這個問題到底怎么解決,我不知道,袁崇煥應該也不知道,但外國人知道,他們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幾經輾轉,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這炮到底是哪產的,史料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荷蘭,有的說是英國,羅爾斯羅伊斯還是飛利浦,都無所謂,好用就行。
據說這批火炮共有三十門,經葡萄牙倒爺的手,賣給了明朝。拿回來試演,當場就炸膛了一門(絕不能迷信外國貨),剩下的倒還能用,經袁崇煥請求,十門炮調到寧遠,剩下的留在京城裝樣子。
這十門大炮里,有一門終將和努爾哈赤結下不解之緣。
為保證大炮好用,袁崇煥還專門找來了一個叫孫元化的人。按照慣例,買進口貨,都要配發(fā)中文說明書,何況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夠意思,雖說是二道販子,沒有說明書,但可以搞培訓,就專門找了幾個中國人,集中教學,而孫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導班的優(yōu)秀學員。
袁崇煥的第三種武器,叫做堅壁清野。
為了保證不讓敵人搶走一粒糧,喝到一滴水,袁崇煥命令,燒毀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將所有居民轉入城內。此外,他還干了一件此前所有努爾哈赤的對手都沒有干過的事——清除內奸。
努爾哈赤是個比較喜歡耍陰招的人,對派奸細里應外合很有興趣,此前的撫順、鐵嶺、遼陽、沈陽、廣寧都是這么拿下的。
努爾哈赤不了解袁崇煥,袁崇煥卻很了解努爾哈赤,他早摸透了這招,便組織了除奸隊,挨家挨戶查找外來人口,遇到奸細立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內站崗,預防奸細破壞。
死守、大炮、堅壁清野,但這還不夠,遠遠不夠,努爾哈赤手下的六萬精兵,已經把寧遠團 團 圍住,突圍是沒有希望的,死守是沒有援兵的,即使擊潰敵人,他們還會再來,又能支撐多久呢?
所以最終將他帶上勝利之路的,是最后一種武器。
這件武器,從一道命令開始。
布置外防務后,袁崇煥叫來下屬,讓他立即到山海關,找到高第,向他請求一件事。
這位部下清楚,這是去討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無果,援兵是不會來的?!?/p>
袁崇煥鎮(zhèn)定地回答:
“我要你去,不是討援兵的?!?/p>
“請你轉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發(fā)現任何自寧遠逃回的士兵或將領,格殺勿論!”
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決心。
我沒有朝廷的支持,我沒有老師的指導,我沒有上級的援兵,我沒有勝利的把握,我沒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我不會后退,我會堅守在這里,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人,即使同歸于盡,也絕不后退。
這就是我的決心。
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戰(zhàn)爭即將開始之前,袁崇煥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驚愕聲中,向他們跪拜。
他坦白地告訴所有人,不會有援兵,不會有幫手,寧遠已經被徹底拋棄。
但是我不想放棄,我將堅守在這里,直到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寫下血書,鄭重地立下了這個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們的反應,但我知道,在那場戰(zhàn)斗中,在所有堅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氣、堅定和無畏,沒有懦弱。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爾哈赤帶著輕蔑的神情,發(fā)動了進攻的命令,聲勢浩大的精銳后金軍隨即涌向孤獨的寧遠城。
必須說明,后金軍攻城,不是光膀子去的,他們也很清楚,騎著馬是沖不上城墻的,事實上,他們有一套相當完整的戰(zhàn)術系統(tǒng),大致有三撥人。
每逢攻擊時,后金軍的前鋒,都由一種特別的兵種擔任——楯兵。所有的楯兵都推著楯車。所謂楯車,是一種木車,在厚木板的前面裹上幾層厚牛皮,潑上水,由于木板和牛皮都相當皮實,明軍的火器和弓箭無法射破,這是第一撥人。
第二撥是弓箭手,躲在楯車后面,以斜四十五度角向天上射箭(射程很遠),甭管射不射得中,射完就走人。
最后一撥就是騎兵,等前面都忙活完了,距離也就近了,沖出去砍人效果相當好。
無數明軍就是這樣被擊敗的,火器不管用,騎兵砍不過人家,只好就此覆滅。
這次的流程大致相同,無數的楯兵推著木車,向著城下挺進,他們相信,城中的明軍和以往沒有區(qū)別,火器和弓箭將在牛皮面前屈服。
然而牛皮破了。
架著云梯的后金軍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墻的時刻,但他們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靂聲,以及從天而降的不明物體。
值得慶祝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是俯瞰到了寧遠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寧遠城頭的紅夷大炮,以可怕的巨響,噴射著燦爛的火焰,把無數的后金軍,他們破碎的楯車,以及無數張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關于紅夷大炮的效果,史書中的形容相當貼切且聳人聽聞:“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
當第一聲炮響的時候,袁崇煥不在城頭,他正在接見外國朋友——朝鮮翻譯韓瑗。
巨響嚇壞了朝鮮同志,他驚恐地看著袁崇煥,卻只見到一張笑臉,以及輕松的三個字:
“賊至矣!”
幾個月前,當袁崇煥決心抵抗之時,就已安排了防守體系,總兵滿桂守東城,參將祖大壽守南城,副將朱輔守西城,副總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煥坐鎮(zhèn)中樓,居高指揮。
四人之中,以滿桂和祖大壽的能力最強,他們守護的東城和南城,也最為堅固。
后金軍是很頑強的,在經歷了重大打擊后,他們毫不放棄,踩著前輩的尸體,繼續(xù)向城池挺進。
他們選擇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這個選擇不是太好,因為西邊的守將是朱輔,南邊的守將是祖大壽,所以守護西南面的,是朱輔和祖大壽。
更麻煩的是,后金軍剛踏著同志們的尸體沖到了城墻邊,就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頭,拼命不讓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頭皮,沖上去就贏了。
可是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軍驚奇地發(fā)現,除頂頭挨炮外,他們的左側、右側、甚至后方都有連綿不斷的炮火襲擊,可謂全方位、全立體,無處躲閃,痛不欲生。
這個痛不欲生的問題,曾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我去了一趟興城(今寧遠),又查了幾張地圖,解了。
簡單地講,這是一個建筑學問題。
要說清這個問題,應該畫幾個圖,可惜我畫得太差,不好拿出來丟人,只好用漢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讓爬,比較厚道。
更猛一點的設計,是“凹”字型,敵軍進攻此類城池時,如進入凹口,就會受到左中右三個方向的攻擊,相當難受。
這種設計常見于大城的內城,比如北京的午門,西安古城墻的甕城,就是這個造型。
或者是城內有點兵,沒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這么修城,殺點敵人好過把癮。
但我查過資料兼實地觀查之后,才知道,創(chuàng)意是沒有止境的。
寧遠的城墻,大致是個“山”字。
也就是說,在城墻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樓,在這座城樓上派兵駐守,會有很多好處,比如敵人剛進入山字的兩個入口時,就打他們的側翼,敵人完全進入后,就打他們的屁股。如果敵人還沒有進來,在城頭上架門炮,可以提前把他們送上天。
此外,這個設計還有個好處,敵人沖過來的時候,有這個玩意,可以把敵人分流成兩截,分開打。
當然疑問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樓修得如此靠前,幾面受敵,如果敵人集中攻打城樓,該怎么辦呢?
答案:隨便打,無所謂。
因為這座城樓伸出去,就是讓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這座城樓可能是實心的,下面沒有通道,士兵調遣都在城頭上進行,也就是說,即使你把城樓拆了,還得接著啃城墻,壓根就進不了城。
我不知道這城樓是誰設計的,只覺得這人比較狠。
除地面外,后金軍承受了來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個方向的打擊,他們能夠得到的唯一遮擋,就是同伴的尸體,所以片刻之間,已經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進攻者沒有退縮,無功而返,努爾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沒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后金軍終于爆發(fā)了。
雖然不斷有戰(zhàn)友飛上天空,但他們在尸體的掩護下,終究還是來到了城下,開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實在太猛,天上還不斷掉石頭,弓箭火槍不停地打,剛架上去,就被推下來,幾次三番,他們爬墻的積極性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于是決定改變策略——鉆洞。
具體施工方法是,在頭上蓋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劍對著城墻猛劈,最終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墻鑿穿。
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程,頭頂上經常高空拋物不說,還缺乏重型施工機械,就憑人刨,那真是相當之困難。
但后金軍用施工成績證明,他們之前的一切勝利,都不是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墻隊頂著炮火,憑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堅固的城墻挖出了幾個大洞,按照史料的說法,是“鑿墻缺二丈者三四處”,也就是說,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個。
明軍毫無反應。
不是沒反應,而是沒辦法反應,因為城頭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敵人若貼近城墻,就會進入射擊死角,炮火是打不著的,而火槍、弓箭都無法穿透后金軍的牛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緊張施工,毫無辦法。
就古代城墻而言,鑿開兩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傷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鑿開了,城墻卻始終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當時的溫 度大致在零下幾十度,城墻的地基被冰凍住,所以不管怎么鑿,就是垮不下來。
但袁崇煥很著急,因為指望老天爺,畢竟是不靠譜的,按照這個工程進度,沒過多久,城墻就會被徹底鑿塌,六萬人涌進來,說啥都沒用了。
當務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幫牛皮護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著,火槍沒有用,如之奈何?
關鍵時刻,群眾的智慧發(fā)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城墻即將被攻破之際,城頭上的明軍突然想出了一個反擊的方法。
這個方法有如下步驟,先找來一張棉被,鋪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藥,拿火點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藥,無論是材料,還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無奇的,但是效果,是非??植赖?。
幾年前,我曾找來少量材料,親手試驗過一次,這次實驗的直接結果是,我再沒有試過第二次,因為其燃燒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兩個字形容。(特別提示,該實驗相當危險,切勿輕易嘗試,切勿模仿,特此聲明。)
明軍把棉被卷起來,點上火,扔下去,轉瞬間,壯觀的一幕出現了。
沾滿了火藥的棉被開始劇烈燃燒,開始四處飄散,漂到哪里,就燒到哪里,只要沾上,就會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滾,也毫無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伴隨著恐怖的大炮轟鳴聲,一道火海包圍了寧遠城,把無數的后金軍送入了地獄,英勇的后金工程隊全軍覆沒。
這種臨時發(fā)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萬人敵”,從此,它被載入史冊,并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燃燒瓶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