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也是要計算成本的,這次戰(zhàn)役,皇太極帶上了全部家當,而他的全部家當,也就七萬多人,按一天損失三千人的打法,他還能打二十多天。
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極撤軍,算是徹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軍路過大凌河城,此處空無一人,于是皇太極下令――拆了。
泄憤需要,可以理解。
戰(zhàn)役至此結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長達二十余天中,后金與大明在錦州、寧遠一線展開大戰(zhàn),最終以后金慘敗告終,史稱“寧錦大捷”。
在這場戰(zhàn)役中,后金軍傷亡極大,據(jù)保守估計,應該在一萬人左右,多名牛錄戰(zhàn)死,退回沈陽。
該結果充分說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搗騰自己,后金是沒戲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極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煥向朝廷報捷: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于奴戰(zhàn),合馬交 鋒,今始一刀一槍拼命,不知有夷之兇狠剽悍……諸軍憤恨此賊,一戰(zhàn)挫之?!?/p>
天啟皇帝回應:
“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皇帝很高興,大臣很高興,整個朝廷,包括魏忠賢在內(nèi),都很高興。
現(xiàn)在是天啟七年(1627)六月,很明顯,形勢還是一片大好。
天啟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遼東巡撫袁崇煥提出,身體有病,辭職。
一般說來,辭職的原因只有一個:如果不辭職,會遇到比辭職更倒霉的事。
袁崇煥的情況更復雜一點,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較狠。
寧錦大捷后幾天,御史李應薦上書,彈劾袁崇煥,說他在戰(zhàn)役中,不援助錦州,是作戰(zhàn)不積極的表現(xiàn),還用了個專用名詞――“暮氣”。
“暮氣”大致就是晚上的氣,跟沒氣也差不了多少,用這個詞損人,足見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覺得這個彈劾太扯淡,那說明你還沒見過世面,明代的言官,從沒有想不到,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想做,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張居正、李如松等等,這只是小兒科。
此外,不服氣應該也是他辭職的原因之一。
寧錦大戰(zhàn)后,論功行賞,最大的功勞自然是魏忠賢,頭功,其次是監(jiān)軍太監(jiān),再其次是太監(jiān)(什么都沒干的),再再其次是閹黨 大臣,如顧秉謙、崔呈秀等等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賢的從孫(時年四歲,學齡前兒童),封侯爵。
袁崇煥的獎勵是:升一級,賞銀三十兩。
如果是個老實人,也就罷了,袁崇煥的性格,要讓他服氣,那是個夢想。
而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原因在于,再干下去,就沒意思了。
說到底,要想干出點成績,自己努力是不夠的,還得有人罩著,按此標準,袁崇煥只能算個體戶。\
許多書上說,袁崇煥之所以離職,是因為他是東林黨 ,所以閹黨 容不下他,把他趕走了。
這個說法有部分不是胡 扯,也就是說,有部分是胡 扯,袁崇煥雖然職務不低,但在東林黨 里,實在是個不起眼的角色,也沒什么影響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從犯,你要明白,閹黨 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沒功夫見人就滅,像袁崇煥這類人物,睜只眼閉只眼就過了。
但干不下去也是實情,袁崇煥的檔案實在太黑,比如,他中進士時,錄取他的人是韓曠(東林黨 大學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東林黨 御史),培養(yǎng)他的人是孫承宗(模范東林黨 ),如此背景,沒抓起來就算是奇跡了,雖說他本人比較乖巧,但要魏公公買他的帳,也不太現(xiàn)實。
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辭職,基于同樣原因,他的辭職被批準。
死了上萬人,折騰幾十天,連塊磚頭都沒挖到的皇太極永遠不會想到,袁崇煥就這么失敗了,敗在一個連大字都不識的人妖手里。
妖風
魏忠賢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人妖了,不是人,而是妖。
解決東林黨 了,沒有敵人了,就開始四處鬧騰刮妖風了。
最先刮出來的,是那個婦孺皆知的稱號――九千歲,但事實上,這只是個簡稱,全稱是“九千九百歲爺爺”。
閹黨 的貴孫們盡力了,由于天生缺少部件和職位的稀缺性,魏人妖當不上萬歲,所以只能九千九百了,用數(shù)學的角度講,應該算極限接近。
除稱號外,魏公公絲毫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還有個很牛的官銜,就不列出來了,因為我算了一下,總計兩百多字,全部寫出來比較累。
光有稱號和官銜是不夠的,人也得實在點,吃穿住行,還得買房子。
簡單點說,除了不穿龍袍,魏公公的待遇和皇帝基本是一樣的,至于房子,魏公公也不怎么挑,只是比較執(zhí)著――看中了就要。
而且他還有個不好的習慣:只要,不怎么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