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崇禎上臺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這么個朝廷,大臣就是這幫大臣,沒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傷心,但更傷心的事,還在后頭。
因為上面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禎四年(1631),遼東總兵祖大壽急報:被圍。
他被圍的地方,叫做大凌河。
一年前,孫承宗接替了袁崇煥的位置,成為薊遼總督。
雖然老頭已經(jīng)七十多了,但實在肯靠譜,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視遼東,轉(zhuǎn)了一圈,回來給崇禎打了個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錦防線非常穩(wěn)固,但錦州深入敵前,孤城難守,建議在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擴大地盤,穩(wěn)固錦州。
這個報告體現(xiàn)了孫承宗同志卓越的戰(zhàn)略思想。七年前,他穩(wěn)固山海關(guān),恢復了寧遠,穩(wěn)固寧遠,恢復了錦州,現(xiàn)在,他穩(wěn)固錦州,是打算恢復廣寧,照這么個搞法,估計是想穩(wěn)固沈陽,恢復赫圖阿拉,把皇太極趕進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總兵祖大壽、副總兵何可綱。
在袁崇煥死前,曾向朝廷舉薦過三個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他在舉薦三人時,曾說過:
“臣選此三人,愿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愿殺此三人,然后自動請死。”
袁崇煥的意思是,我選了這幾個人,工作任務(wù)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殘殺,然后自殺。
這句話比較準,卻也不太準。
因為袁崇煥還沒死,趙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煥死的時候,祖大壽也沒死,逃了。
現(xiàn)在,只剩下了祖大壽和何可綱,他們不會自殺,卻將兌現(xiàn)這個諾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殘殺。
投降
帶了一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一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fā)現(xiàn)明軍在大凌河筑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凌河站住腳,錦州穩(wěn)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你。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凌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吁吁地趕到大凌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只是遠遠地扎營,然后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呆了一個多月,也不開打,只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jīng)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凌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一圈柵欄。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鑒于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只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于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后,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并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你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凌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后,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凌河奔,據(jù)說后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里。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zhàn)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