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東漢末年天下分為三國的故事,里面有眾多人物,如:周瑜、諸葛亮、曹操、魯肅等。但歷史上真實的人物究竟是不是跟小說描寫的一致呢?不是的,因為小說濃縮了作者的個人喜好,所以某些他不喜歡的人物就被他丑化了。周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作者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fā)現(xiàn)孔明的才智超過自己時,便想方設法謀害孔明,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結果他的計謀被孔明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孔明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得吐血,然后身亡,臨到絕命之時仍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小說對周瑜、孔明二人在赤壁之戰(zhàn)前后一連串的斗智、斗法寫得絲絲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歷史的真實性*講,則全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chuàng)造。
而歷史上的周瑜,當然不是被孔明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若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zhàn)前后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真正的贏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因為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能力實際上遠遠蓋過了初出茅廬的孔明。 歷史上的周瑜心胸一點而也不狹窄,人緣也挺好。老將程普自恃年長,原先常欺負周瑜,周瑜總不計較,作為東吳開國元勛,且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又是連襟,吳老夫人并囑咐孫權“以兄奉之”,在東吳的聲望很高,但他始終以輔吳事業(yè)為重,虛懷若谷,不擺架子,帶頭執(zhí)行臣節(jié),敬重孫權。他精通音樂,吳人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贊語,說明他日常作風也是平易近人的。?
那為什么雄姿英發(fā)、功勛卓著的周瑜,為什么在《三國演義》里成了心胸狹窄、專與孔明作對最后被孔明氣死的窩囊人物?原因很復雜,既有文藝創(chuàng)作上人物塑造的需要,更有政治傾向上擁劉貶吳的因素。?從文藝創(chuàng)作上講,貶瑜是為了褒亮,為了突出孔明的智慧才能。按照史實,孔明出山前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表露出他的不凡智慧,出山后只是在智激孫權這件事上亮了一下相,充分展示其才能要到劉備去世之后治蜀、南征及北伐之時。而整個《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脈絡是以劉備集團為主線的,孔明又是小說著力塑造的重點人物,孔明出山之后就遇到赤壁之戰(zhàn)這樣重大的軍事行動,如果不突出顯露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說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要顯示他的才能歷史又毫無依據,于是就大加虛構,發(fā)揮文學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把周瑜作為對立面,作為表現(xiàn)孔明智慧才能的陪襯。因為只有把周瑜壓下去,孔明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形象才能樹立起來。
?看來,歷史上的周瑜和小說里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的,我們大家不要盲目的去相信小說,小說里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很多人開了《三國演義》之后,對孔明大加贊賞,其實,周瑜在才能上是比孔明高出許多的,只不過小說的作者羅貫中可能心里更喜歡孔明一些,所以就把周瑜給丑化了,他在人們心中也就沒有了好印象。我希望大家能夠多一些查資料的時間,讓那些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形象留存在我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