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意識流小說的最高成就”來形容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并不算過分吧。盡管同時代就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過后還有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但誰能像他那樣用七卷之多的煌煌巨著展示了紛繁美麗的法國社會形態(tài)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內(nèi)心?更重要的是,這部書教會我們怎樣領(lǐng)會生活的美好。
普魯斯特開篇就用了冗長的文字來描寫他失眠的情緒和心理。我喜歡這種微妙耐煩的刻畫手法——事無巨細,一一道來。既然對墻上斑點的猜測都可以被視作為一篇成功的小說,那么這種對于生活的全面體驗更能告訴我們:別太快,那是對于生命的一種浪費。
有位普魯斯特的研究者說過,讀普魯斯特,并不是要學(xué)習(xí)他的什么寫作手法,而是要學(xué)會用他的眼光來看世界。我對這句話深表贊同。教堂的彩色*長窗,河邊的靜謐睡蓮,貢布雷的美麗山楂花……盡管小說很長,但作者提供給我們的,也只是整個大美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我們,更要自己去領(lǐng)略那些同藝術(shù)一樣美麗的其他部分。
誰沒喝過果汁呢,可誰像普魯斯特這樣喝果汁的:
沒什么比果子的顏色*轉(zhuǎn)化成美味更叫人喜歡的了。煮過的果子,仿佛退回到開花的季節(jié)。果汁就像春天的果園,呈現(xiàn)出紫紅色*;或者像果樹下的和風(fēng),無色*,清涼,讓人一滴滴呼吸,一滴滴凝視。
這樣細碎精致而又貼切的比喻,讓我們重新?lián)Q了一種態(tài)度來品嘗果汁,那種溫潤甜美的回味和明亮宜人的熨帖,讓人生重新變得不同尋常起來。生活之美,根本上是在于有一雙銳眼,熟視無睹會使許多本可以情味盎然的人生體驗被埋沒。感謝普魯斯特,他將這些珍奇都一一挖掘出來,還給了我們。
《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人物叫夏爾·斯萬,他有一個奇特的秉性*,喜歡拿畫家作品上的人物形象與真實的人相比。他之所以愛上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奧黛特,就是因為她的面部表情像極了波提切利作品《春》中的女神形象。這種欣賞藝術(shù)品的角度非常奇特,可以說,他讓作品變活了,讓那些有年代的作品穿越歷史的塵霧以一個鮮活得寄托出現(xiàn)在眼前。
推而廣之,很多已有的藝術(shù)作品,尤其是文學(xué)作品,都不難在現(xiàn)實中找到相應(yīng)的契合。這種突然在人群中認(rèn)出了斯佳麗,發(fā)現(xiàn)了住在隔壁的格朗臺的喜悅,是我們對于作品中人物心理與精神的領(lǐng)會的一個表現(xiàn)。這種讀書的快樂是不同尋常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沒有什么是毫無意義的,“一則香皂的廣告也可以像《沉思錄》一樣,令人回味無窮”。由此他推斷,人生是經(jīng)不起半點刪削壓縮的,相反,它值得我們仔細推敲。
有這么幾則被高度概括的新聞:維羅納一青年男子誤認(rèn)戀人已死,自殺身亡,其戀人蘇醒后見情人已逝,亦以身殉;俄國一年輕母親因家庭問題投軌自殺;法國一年輕母親因家庭問題飲藥身亡。
不難看出,這幾則新聞中就隱藏著羅密歐,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也許當(dāng)初作家們正是由這樣幾則看似乏味的報道中看到了將震撼文壇的巨作。
普魯斯特教給我們一種很少被提及的生活方式:別太快。仔細觀察生活,充滿想象,就可以找到那個普魯斯特的世界。也許這就是《追憶似水年華》最想教給我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