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最新a级毛片无码专区_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_日本成年片在线观看66_一本到九九av电影_一级毛片免费网站播放_国内精品久久人无码大片_国产人成视频99在线观看_欧美不卡在线一本二本_国产亚洲电影av_可以免费看黄色软件

知ing

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

王曉明 /

神秘師兄 上傳

魯迅不僅有一顆世俗的靈魂,更有一顆文學的靈魂,他不僅以理智緊張地思索人生,更常常抱一份藝術的情感去吟味人生。他這文學的靈魂又相當特別,他對一位日本朋友說:“我是散文式的人”,!”這除了解釋他不喜歡讀詩,是不是也可以解釋他不喜歡寫詩呢?詩和散文的區(qū)別,絕不只是文字形式,它們其實代表著作家對于世俗生活的不同態(tài)度。詩的世界屬于天國,它總要將世俗的氣息排除干凈。詩人也正如下凡的天使,他舉著詩意和美的火把,照亮每個人心中與生俱來的靈氣,他要將他們引入審美感悟的迷幻狀態(tài),使他們能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猥瑣的世俗存在。但魯迅并非這樣的詩人,即便對世俗生活整個絕望了,他也無意借文學來逃避世俗。當伏案疾書,全身心投入藝術創(chuàng)造的時候,他固然會常常忘記自己的現(xiàn)實境遇,但這“忘記”的結(jié)果,卻是能夠更專注地審視世俗,更深切地感受黑暗。一九一四年他與朋友閑談,連聲稱贊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說:“我總想把紹興社會黑暗的一角寫出來,可惜不能像吳氏那樣寫五河縣風俗一般的深刻。……不能寫整的,我就撿一點來寫?!保惨呀?jīng)紳黑暗逼人了死角,還不思逃避,心心念念要將這黑暗刻劃出來,倘是一個崇尚天國的詩人,一定會搖頭嘆氣:這人實在不可救藥。

但也正因為是這樣一個“不可救藥”的人,魯迅的小說和散文,就像他的社會評論一樣,也成為他世俗意識的一面鏡子。創(chuàng)作畢竟是一種情感性的活動,無論他多么矜持,一旦寫入了神,他的許多內(nèi)心隱情都會不自覺地流入筆下,他的創(chuàng)作的這一面鏡子,就常常比那些社會評論更為朋亮,他自己便對朋友說過,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當中。3不用說,在二十年代中期,他那急于掙脫虛無感的緊張的身影,也同樣清晰地印在他的小說和散文之中。我甚至覺得,比起那些觀念上的自我修訂,他這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恐怕更是他驅(qū)逐內(nèi)心“鬼氣”的主要戰(zhàn)場。那虛無感到底膨脹到了什么地步?他對它的厭惡又有多么強烈?這戰(zhàn)斗艱苦到了什么程度?他最后能夠戰(zhàn)勝它嗎?所有這些你迫切想知道的答案,都清楚地寫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

你也許會不同意:驅(qū)逐虛無主義的“鬼氣”,這是魯迅內(nèi)心極其隱秘的沖動,他寫小說,卻是為了啟蒙的吶喊,他自己就明確說,是要借它來改良社會,4他恐怕不會愿意在小說中表現(xiàn)這種極其個人化的隱情吧?可我覺得,這是誤解了他。文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從來就很清楚。他知道詩人的心靈應該博大,要“感得全人間世,而同時又領會天國之極樂和地獄之大苦惱。”5他也知道,一味“宣傳愛國主義”,絕不能產(chǎn)生“偉大的詩人?!保短日f他的世俗意識當中,確有兩個聲音對他發(fā)令,一個要他用創(chuàng)作傳播啟蒙思想,一個則要他宣泄自己的人生苦悶,他上面的兩段話,早已將這兩個聲音的輕重分量,掂得一清二楚。到二十年代中期,他的心理天平還愈益向后者傾斜。他自己翻譯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熱烈贊同這本書的基本思想:“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保匪钟酶裱缘木涫?,簡捷地寫道:“創(chuàng)作是有社會性的。但有時只要有一個人看便滿足了:好友,愛人?!保敢痪哦吣甏禾焖鼣嘌裕骸皼]有思索和悲哀的地方,就不會有文學?!保拐Z氣是如此肯定,他和早先那個啟蒙主義的創(chuàng)作動機,實際上已經(jīng)分手了。

他對自己的小說的評價,也證實了這一點。他最引人注目的小說,是《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可他自已喜歡的,卻不是這一類作品?!秴群啊烦霭嬉院?!--script>式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傳道系,有人問他:你最喜歡其中哪一篇?他笑笑說,是《孔乙己》。如果誰為了翻譯他的小說而請他自薦,他一定也是先提出《孔乙已》。他甚至良已動手,將這篇小說譯成日文,送到日文雜志上發(fā)表。有一次和朋友閑談,他還將《藥》和《孔乙己》作過比較,說他不喜歡《藥》一類的寫法,因為太不從容。!”0的確,以這“從容”的標準來看,《孔乙已》是相當出色的作品,它也是要表現(xiàn)紹興社會的一角,卻沒有設立《藥》那樣觸目的主題,通篇都是以一種散文式的筆調(diào),挾著隱隱的哀傷緩緩道來,社會和人心的冷酷薄情,反而表現(xiàn)得異常深切。從那些貌似平淡的敘述當中,你能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少年經(jīng)歷的影響,體會到他當年出入當鋪時的痛苦心情。在《吶喊》集中,這可說是吶喊的火氣最弱,作者的內(nèi)心隱痛卻表現(xiàn)得最飽滿的一篇,魯迅如此偏愛它,正顯出了他創(chuàng)作的真正的興趣所在。

所以,即便在二十年代初期,他個人對人生的悲苦體驗,已經(jīng)在小說中越涌越多。它們不但侵蝕那些明確的啟蒙主題,就連作者表示一點空泛的樂觀意愿,它們也要圍上去破壞。我印象最深的是《故鄉(xiāng)》。這是一篇祈禱希望的小說,借昔日“美麗”的故鄉(xiāng)和現(xiàn)在破敗的故鄉(xiāng)的對比,也借“我”與閏土、宏兒和水生的不同的交往,更用了結(jié)尾的一段話,強調(diào)對于將來的希望。但是,這種析禱從一開始便遭到破壞。首先是許多具體的景物描寫,從“蒼皇的天底下”,到“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從閏土臉上“全然不動”地刻著的“許多皺紋”,到楊二嫂的凸顴骨和薄嘴唇,它們都向你拂去一股寒嗖嗖的冷氣,使你不知不覺就陷入一種凄涼的心境,請想想,一旦陷入這種心境,你又如何響應作者的祈禱?再就是對這希望本身的描述,什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的西瓜,什么手執(zhí)明晃晃鋼叉的少年,金黃色的圓月,等等,色彩都涂得那樣鮮艷,反而令人覺得生硬,尤其是最后那直抒希望的文字,句式和節(jié)奏猶如雜文,讀者在一派細致的抒情氛圍中驟遇這樣的文字,難免會感到突兀,有這突兀的感覺隔在中間,他又如何能與它發(fā)生共嗚?連這點題的文字的句式,都在暗暗地削弱主題,魯迅這時候的小說中,的確沒有什么東西,敵得過他的個人苦悶的流露了。

正是這個渴望表現(xiàn)內(nèi)心苦悶的強大的沖動,促使魯迅把自己作為主要的描寫對象,說到底,他在二十年代中期的最大的苦悶,就是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綏惠略夫式的絕望也好,虛無主義的“鬼氣”也好,都站在前面向他招手,他不愿受它們的蠱惑,卻發(fā)現(xiàn)雙腳不由自主地向它們走去,在那些心境最陰郁的時刻,他簡直都不認識自己了。一個人失去對自己的把握,這是最嚴重的精神危機,魯迅越是明白這一點,就越要拼命找回對自己的把握。要“找回”,就先得把自己的靈魂攤開來,即便其中是“鬼氣”蒸騰,也只能把眼睛湊上去,不把一樣東西看清楚了,你怎么把握它?因此,他越是想驅(qū)逐內(nèi)心的“鬼氣”,就越要作深入的自我分析,他當時還不愿全卸下自己的面具,不愿向公眾全露出自己的血肉,要探究自己的靈魂,利用小說和散文自然更為方便。倘說在《孔乙已》那樣的作品中,他常常還是不自覺地現(xiàn)出自身的一角,現(xiàn)在情形卻不同了,他有心要畫出自己的臉和心。

其實,早在一九二二年夏天寫短篇小說《端午節(jié)》的時候,他已經(jīng)忍不住正面來描畫自己了。主人公方玄綽,在某部做官,文在學校兼課,常常給雜志寫一點文章,家里則有沉悶的夫妻生活,除了有個讀書的孩子,其他方面部和作者頗為相像,甚至包括他的姓,有一段時間,魯迅的朋友們給他取綽號,就是叫的“方老五”。當然不能說方玄綽就是魯迅,但他的生活狀況,卻正是魯迅可能遭遇的一種狀況,尤其是他那構(gòu)成小說中心題旨的“差不多”論,更令人聯(lián)想到魯迅同時或稍后幾年發(fā)表的許多雜文,譬如《以小即大》,譬如《雜語》。不過,作者似乎又沒有打定主意正式來分析自己,他一面從自己身上取材,一面叉扭曲這些素材,他用一種戲謔化的方式,夸張那原先帶有自剖意味的細節(jié),再摻進一些演繹和變形的成份,使你乍一看,真會以為他是在寫別人??墒?,他的敘述筆調(diào)又一次拆了他的臺。這是一種頗為曖昧 的筆調(diào),有一點揶揄,也有一點袒護,有時候像在諷刺,有時候又漏出同情,只要把它和另一篇稍后寫下的《幸福的家庭》的敘述筆調(diào)比較一下,你就會看出作者并不真能像寫別人那樣從容自如。方玄綽在屈辱中苦苦撐持,日漸沮喪的那一份心境,不知不覺就會絆住他的筆。

但到一九二四年寫《祝?!返臅r候,他的猶豫顯然消除了。這篇小說似乎是繼續(xù)《孔乙已》和《明天》的思路,借樣林嫂的故事來表現(xiàn)紹興社會的一角。可是,就在用平實的白描手法寫出祥林嫂的一生的同時,他又忍不住用了另一種繁復曲折的句式,對作品中的“我”細加分析,不借將“我”的自語和祥林嫂的故事,隔成明顯不同的兩大塊。他是那樣不怕麻煩,翻來覆去談論“我”在祥林嫂面前的支吾其辭,你就難免要猜想,他最關心的恐怕并不是祥林嫂。如果還記得他搬出八道灣時,與朱安作的那一番談話,如果也能夠想象,他面對朱安欲言又止的復雜心態(tài),我想誰都能看出,他這種分析“我”的“說不清”的困境的強烈興趣,是來自什么地方。在他的小說中,《祝?!肥且粋€轉(zhuǎn)折,正從這一篇起,他的自我分析正式登場了。他把它排在《彷惶》的卷首,這從他的小說的變化來看,不正是一個恰當?shù)奶崾締幔?

接著寫出的是短篇小說《在酒樓上》?!拔摇敝胤倒枢l(xiāng),卻在酒樓上遇見昔日的同事呂緯甫,先前是那樣一個敏捷精悍的人,曾和“我”同去城隍廟里拔神像的胡 子,和別人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竟至于“打起來”,現(xiàn)在卻行動迂緩,神情頹唐,一副潦倒相。他奉母親之命回鄉(xiāng)來遷小兄弟的墳,明明已經(jīng)找不到骨殖,卻將原葬處的土胡 亂撿一些裝進新棺材,煞有介事地遷走,掩埋;又受母親之托,給原先鄰居家的順姑送兩朵剪絨花,可這姑娘已經(jīng)病死,他就將花隨便送人,卻打算回去說,“阿順見了喜歡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給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兒經(jīng)》:“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隨隨便便……”這樣一個呂緯甫,和作者有什么相干?可你再仔細看看,他身上分明映著作者的影子。給小兄弟遷墳和順姑的病死,都是作者親歷的事情,他選用自己的經(jīng)歷作素材,總含有幾分自我分析的意思。我特別要請你注意,呂緯甫一手擎著煙卷,對“我”似笑非笑說出的話:“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么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口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刹涣犀F(xiàn)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這樣總算完結(jié)了一件事,足夠去騙騙我的母親”;“你似乎還有些期望我,……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終于辜負了至今對我懷著好意的老朋友”--這不正是魯迅也會說的話么?明知如此,卻愿意另講一套去“騙人”的想法,一看見有誰對自己懷有期待,便深覺不安的心情,都是他后來公開表示過的,那飛了一圈又??谠幍娜松爬?,也是他對自己用過多次的。至于他那看穿一切價值,顧“自己苦苦過活”的虛無感,不就是呂緯甫的“隨隨便便”嗎?倘若他真是順著虛無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多半就會和呂緯甫成為同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酒樓上》正是作者對自己內(nèi)心“鬼氣”的一次專注的描述,主人公的精神歷程,正是他從那“鬼氣”的某一面概括出來的。甚至呂緯甫的臉相,都會令人想到他:“亂蓬蓬的須發(fā)”,“蒼自的長方臉”,“又濃又黑的眉毛”——這不就是魯迅么?

再來看那個小說的全部敘述都是依“我”的視線展開,一面是“我”看到的呂緯甫,一面是“我”對呂緯甫的評價,小說從頭到尾,這兩部分總是交 織在一起,因此,呂緯甫的故事再打動人,“我”總是隔在中間,破壞讀者和主人公的情緒共鳴??吹贸?,作者很著重這個“我”,為了讓它一直在場,不惜設計那樣一個呆板的敘述結(jié)構(gòu),讓呂緯甫在酒樓上對著“我”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小說的大部分都成了帶引號的獨白。他為什么要這樣做,請看小說的結(jié)尾:“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好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wǎng)里。”!”!”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一種從窒悶潮濕的地方走出來,可以深深地吸一口氣的暢快,這正顯出了作者凸出那個“我’的用心所在,他固然要描述“鬼氣”,目的卻是想擺脫它,就在描繪出自己思想發(fā)展的某一種可能性,對它細加吟味的同時,他心中早有一個聲音發(fā)出警告:你必須和它劃清界限。

到了這一步,魯迅驅(qū)逐內(nèi)心“鬼氣”的思想戰(zhàn)場,已經(jīng)在他的小說中充分展開,《在酒樓上》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我”與呂緯甫面面相對的結(jié)構(gòu),夏表明他已經(jīng)發(fā)動了進攻。從小說的結(jié)尾來看,勝利似乎是在“我”一邊,魯迅似乎是有能力告別呂緯甫式的沮喪了了。

但是,寫于一年半之后的《孤獨者》,卻表明情況并非如此。這一回,作者描寫主人公魏連殳,是比對呂緯甫更無顧忌,幾乎就是照著自己的肖像來描畫他。首先是相貌:“一個短小削瘦的人,長方臉,蓬松的頭發(fā)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fā)光”,這與他在紹興教書時的相貌幾乎一模一樣。其次是行狀:“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常說家庭應該破壞,一領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還“喜歡發(fā)表文章”,“發(fā)些沒有顧忌的議論”,倘將祖母換成母親,就不都是他自己的事么?再就是思想,魏連殳先是相信“孩子總是好的,他們?nèi)翘煺妗保Y(jié)果卻被“天真”的孩子仇視了,于是生出幻滅和憎惡,這段歷程簡直就是從他的頭腦中錄下來的。至于魏連殳借祖母一生所發(fā)的長篇議論,他寫給“我,的那一封信,特別是其中的許多話,更是非魯迅不會有,唯有他才寫得出的。小說的許多素材,像魏連殳殮葬祖母,在城中遭受流言和惡意的包圍,都是取自作者的親歷,也沒有夸張,幾乎就是實錄。甚至一些細節(jié),譬如小孩子拿一片草葉說“殺!”也是他在其他地方用過,改也不改就搬來的。在魯迅的全部小說中,還沒有一個人物像魏連是這樣酷似作者,你當可想象,那種直接剖析自己的沖動,已經(jīng)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膨脹到什么程度。

從表面上看,作者描述魏連殳的態(tài)度,和對呂緯甫一樣,他也設置了一個一我”,它在小說敘事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和《在酒樓上》里的“我”完全相同。甚至緒尾也一樣,而且更直截了當:“我快步走著,仿佛要從一種沉重的東西中沖出,但是不能夠。耳朵中有什么掙扎著,久之,久之,終于掙扎出來了,隱約像是長嗥,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我的心境就輕松起來,坦然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但是,你再仔細看進去,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態(tài)度其實遠不像這結(jié)尾表現(xiàn)的這樣明確。他把魏連殳描寫成那樣一個剛強的人。他對人生有幻想,可一旦看穿了,卻又比誰都透徹,譬如對那“一大一小”的評論,就顯示了對人心的異乎尋常的深察,一個人對親戚都能看得如此透徹,還有什么人心的卑劣能驚駭他呢?對待社會的壓迫,他的抵抗更是十分堅決,絕不像呂緯甫那樣軟弱,那樣缺乏承受力,就連最后的自戕式的毀滅,也是對黑暗的報復,大有一種以自己的腐爛來加劇社會腐爛的意味。你看他已經(jīng)被放進棺材了,還是“很不妥帖地躺著”,到死都不是一個順民。作者的這樣的描寫,勢必會促人發(fā)問:連魏連殳最后都失敗了,難道面對中國的黑暗,呂緯甫那樣軟弱的人要頹唐,魏連殳式的剛硬的人也同樣要絕望?在這樣的問題面前,無論結(jié)尾如何強調(diào)“我”的快步逃脫,都難以轉(zhuǎn)移讀者的視線吧。與《在酒樓上》相比,作者對“鬼氣”的探究是大大深化了。

作者態(tài)度上的曖昧 尤其表現(xiàn)在小說的第三節(jié)中?!拔摇碑旐撆u魏連殳:“那你可錯誤了。人們其實并不這樣。你實在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了,你應該將世間看得光明些”。!”2這其實是作者對自己說的話,虛無感也好,懷疑心也好,都是從一個根子上長出來的,那就是對人世的不信任。中國的社會也確實可怕,一個人稍微有一點悟性,又有一點記性,便很容易陷入這種心境。魯迅一直想要擺脫這種心境,他對自己最可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們其實并不這樣”。可你聽魏連殳的回答:“也許如此罷。但是,你說:那絲是怎么來的?”在整篇小說中,這是最令人震撼的一句話,它不但把“我”的全部責難都擊得粉碎,而且把小說的標題一下子放大,將它直推到讀者面前,使你無法回避作者選取這個標題時的悲苦用心。是的,一個被虛無感纏繞住的人,正是一個最孤獨的人,魯迅在十年前就飽嘗過這份孤獨,現(xiàn)在又發(fā)現(xiàn)自己再一次深深地陷入其中。他當然想擺脫,可另一種咀嚼這孤獨的欲望又那樣強烈,正是這份復雜的心態(tài)使他寫出了這么一個魏連殳,他在證實了“鬼氣”會將你引向什么樣的毀滅的同時,又證實了你將無法擺脫那“鬼氣”的引領。與呂緯甫幾乎正相反,魏連殳讓人感到的,是“鬼氣”的雄辯和“我”的囁嚅。

在寫出《孤獨者》之后僅僅四天,魯迅又寫下了短篇小說《傷逝》。它在形式上和《祝?!奉H為相似,也是在“我”的自嘆自剖當中,嵌進一個第三人稱的故事。因此它也是用兩副筆墨,寫到“我”的心理活動,用那種曲折繁復的句式,敘述子君和涓生的戀愛,則用那明白如話的白貓句式。甚至小說關注的話題,也有相承之處,《祝福》不是討論過“我”應否對祥林嫂、說真話嗎?《傷逝》中涓生的最大的悔恨,也就在對于君說了實話:“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钡矣X得,就創(chuàng)作的動機而言,《傷逝》和《孤獨者》更為接近。魏連殳是“孤獨者”這孤獨的盡頭是毀滅。那么,不再孤獨,照著《孤獨者》中的“我”的意思,另外去尋一條生路?這生路又會將你引向何方?作者在《傷逝》中展開的,正是這樣一種探究,他同樣是用涓生和子君來模擬自己人生道路的某一種可能性。不用說,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在社會和內(nèi)心的雙重打擊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著悔恨的心情遷回原住的會館。盡管他像《在酒樓上》和《孤獨者》中的“我”一樣,在小說的結(jié)尾奮力掙扎:“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但那和子君相愛的悲劇依然罩在他頭上,以至他竟要“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3《傷逝》提供給作者的,還是一個老結(jié)論:此路不通。

在評價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時候,魯迅說:“凡是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同時也一定是偉大的犯人。審問者在堂上舉劾著他的惡,犯人在階下陳述著他自己的善;審問者在靈魂中揭發(fā)污穢,犯人在所揭發(fā)的污穢中闡明那埋藏的光耀?!?!”4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顯然有自己的體驗,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通過那個“我”,在小說中一一舉劾和揭發(fā)自己靈魂中的“鬼氣”,從呂緯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卻一一陳述那“鬼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闡明它的深刻的光輝。非但如此,從《祝?!返健秱拧?,審問者的氣勢越來越弱,犯人的辯聲卻越來越高,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個星期中連續(xù)寫下《孤獨者》和《傷逝》,卻不像對《阿Q正傳》那樣立刻送出去刊載,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沒有單獨發(fā)表,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該怎樣處理這些小說?我想到他在《小雜感》中的話:創(chuàng)作有時候“只要有一個人看便滿足”,什么叫“一個人看”?除了給朋友和愛人,是否也是給自己看?繼《傷逝》之后,他又寫下兩篇小說,《弟兄》和《離婚》。《弟兄》對沛君的內(nèi)心隱情的揭發(fā),似乎比對涓生更為犀利,《離婚》中彌漫的那股冷氣,也令人聯(lián)想到《孤獨者》。但是,作者那種深刻的自我舉動,在作品中日漸隱晦,《離婚》里是完全看不見了。從《祝?!烽_始,魯迅的內(nèi)心之門逐漸打開,到《孤獨者》和《傷逝》,這門已經(jīng)開得相當大。也許是開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覺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頭一個本能反應,就是趕緊關門。我覺得,《弟兄》和《離婚》的一個突出意義,就是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一種也許并不自覺的內(nèi)心收縮:他原是想借小說來驅(qū)逐內(nèi)心“鬼氣”,卻沒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殊法則,在他內(nèi)心膨脹得更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丟開筆再說了。寫完《離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說創(chuàng)作。

就在創(chuàng)作《彷惶》中的小說的同時,魯迅還寫下了一批短短的散文詩,它們后來以《野草》的總名結(jié)集出版,這里就不妨稱它們?yōu)椤兑安荨?。魯迅的小說文字本就有兩種句式,一種平實直白,是寫他人的,另一種曲折繁復,是表現(xiàn)自己的,《野草》中的絕大部分篇章,都是用的后一種句式,單從這一點,你也不難判斷,他寫《野草》的目的是和寫《孤獨者》差不多,想通過自我描述來把握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種句式上的相類,泄露了作者的另一層心思,他既想深入地剖析自己,又不愿讓讀者一目了然,他是在袒露自己的血肉,卻又總還想掩上一層紗巾。他的思想根本就矛盾,照實訴說,已經(jīng)是錯綜復雜,他現(xiàn)在又要刻意掩飾,就弄得更為曖昧 。最深入的自剖和最用力的掩飾結(jié)合在一起,似乎他真要實踐他在《小雜感》中的那句話,專為一個人寫作了。

明自了這一點,你就能從《野草》的那些奇特的意象背后,不斷地讀出作者的自我描寫。第一篇《秋夜》,那棗樹便是明顯的自況:頭上是奇怪而高的映著冷眼的天空,周圍是在夜氣中瑟索的野花草,早已看透了小粉紅花和落葉的夢的虛妄,也擺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這不正是遷離八道灣之后那看透了人生的魯迅的自畫像嗎?至于一無所有的桿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映著許多蠱惑的眼睛”,!”5就更是他面對黑暗的戰(zhàn)斗姿態(tài)的速寫了。類似這樣的速寫,《野草》中還有不少,像那明知道前面沒有路,仍然只能踉蹌著跨進野地里去的過客,那最終將在無物之陣中衰老,卻仍然舉起投槍的戰(zhàn)士,那或者使人類蘇生,或者將他們滅盡的叛逆的猛士,就都是同一類型,在表現(xiàn)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絕望的杭戰(zhàn)的意志。

當然,《野草》中的更多的篇章,是在表現(xiàn)別樣的心境。像《影的告別》和《死火》、是凸現(xiàn)那夾在明暗之間的“中間物”的意識;兩篇《復仇》和《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則是發(fā)泄啟蒙者的沮喪,發(fā)泄他對不可救藥的大眾的厭惡和蔑視。與這心境相聯(lián)系的,有《失掉的好地獄》,暗示對社會變革的絕望;又有《頹敗線的顫動》,近乎忘情地宣泄被人利用,施惠獲怨的憤恨?!赌怪]文》令人聯(lián)想到《孤獨者》,既是釋放心中的“鬼氣”,又拚命疾走,生怕看見它的追隨。《希望》和《好的故事》則用了更為淺直的方式,表現(xiàn)類似的復雜心態(tài)。前者發(fā)誓要“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一擲我身中的遲暮”,可給自己打氣的理由,僅僅是“絕望之于虛妄,正與希望相同。”!”6后者明知道結(jié)局是“驟然一驚,睜開眼”,面前什么都沒有,卻仍那樣用心地描繪美麗的夢境,充分傳達出一種心猶不甘的懊惱心情。

我特別要說說《死后》。在《野草》當中,這一篇的文字頗為特別,全不像《秋夜》或《墓謁文》那樣曲折,倒是相當平直,活潑,時時顯出一點諷刺,描繪勃古齋的小伙計的那一段,調(diào)侃的意味還相當觸目,但是,惟其如此,這篇作品就格外使人感到一般冷氣。你看這些細致的描寫:“我想睜開眼睛來,他卻絲毫也不動”,“一輛獨輪車從我的頭邊推過,大約是重載的,軋軋地叫得人心煩,還有些牙齒齪”,“還有幾個[指蒼蠅]則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搖”,“一個螞蟻又在脖子上爬起來,終于爬到臉上,只繞著眼眶轉(zhuǎn)圈子”!”7……它們把那種空有強烈的意愿,卻毫無動彈能力的絕望處境,表現(xiàn)得如此真切,我一邊讀著,一邊就仿佛自己也與作品中的“我”一樣,躺在地上任人擺弄,這是怎樣可怕的感染力!像《秋夜》和《墓謁文》那樣的作品,是表現(xiàn)了一些陰郁的意念,雖然形象很凸出,意念本身卻是抽象的??伞端篮蟆凡煌?,它表現(xiàn)了一種陰郁的想象,那樣具體,細致,你簡直要懷疑這是不是虛構(gòu)。一個人總難免有陰郁的念頭,只要這是來自他的理智,那就不大要緊,困為它在他頭腦中扎得還不深,改變起來也容易??墒?,如果這陰郁是來自他的情感深處,來自他的下意識,他的記憶、夢幻和聯(lián)想,那就說明他的心地是真正黯淡,而且難以改變了,魯迅在一九二五年夏天會寫出《死后》這樣的作品,他對自已人生厄運的預感,實在已經(jīng)是根深蒂固,難以搖動了。

我們在《野草》中讀到的,是作者的深層心理,是撐住他那公開的社會姿態(tài)的下意識的木樁,是孕育他那些獨特思想的悟性的溫 床 。因此,你讀懂了《野草》,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會在公開的文章中說那些話,譬如“一切都是中間物”,“中國的群眾永遠是看客”;又為什么要在私人通信中寫那些話,譬如“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zhàn)”,“我常覺得現(xiàn)在有些年輕人之于我,是可利用則竭力利用,可打擊則竭力打擊……”你也就能理解為什么面對青年的時候,他會有那些特別的表現(xiàn),譬如總要戴一塊面具,總是有一種探藏的自卑感;不消說,你也就能理解他為什么會停止小說創(chuàng)作,單是這些散文詩,已經(jīng)把他內(nèi)心的“鬼氣”展示得這么深,靠那種《孤獨者》式的自我分析,他怎么可能把它壓制?。?

在一九二六年,除了《野草》,魯迅還寫了十篇總題為《萌花夕拾》的回憶散文,從小時候的種種趣事,一直說到老朋友范愛農(nóng)的悲慘的溺死。內(nèi)容既有點雜亂,口吻也不一致,有《二十四孝圖》式的憤怒的詛咒,也有《范愛農(nóng)》式的徹骨的悲憫,有《瑣記》中談及衍太太時的輕蔑和厭憎,更有許多類似《阿長與山海經(jīng)》那樣的輕松和幽默。和《野草》一樣,《朝花夕拾》也證實了作者內(nèi)心的復雜,即便回憶往昔,也因了舊事本身和回憶心情的不同,顯出迥然相異的情致。但我更注意的是,他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qū)懫鸹貞泚恚?

在《朝花夕拾》的引言中,他有明白的解釋:“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麄円苍S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8不錯,每個人都有蠱惑他,使他時時反顧的記憶,但他在什么時候回過頭去,卻多半取決于他此時此刻的具體心境。魯迅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又說:“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9這話說得十分黯淡,但卻是實情。你看他一九二六年的文字,小說早已不寫了,《秋夜》和《墓謁文》那樣的散文詩也不寫了。雜文雖然還在寫,但除了繼續(xù)與章士釗、陳西瀅們打筆仗,以及幾篇談話記錄,幾乎就沒有稍長一點的文章,就連《論“廢厄潑賴”應該緩行》那樣借題發(fā)揮的長論,似乎也做不出了。他這一年的雜文中,多的是《無花的薔薇》那樣的雜感,一小段一小段的,這是否正表明了心里的“蕪雜”呢?到下半年,又出現(xiàn)了日記體的雜感,后來又裝上“通信”的框子,其實還是日記,這不正是“只剩了回憶”嗎?四顧茫然,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生,他都不知道說什么好,自然是只能寫回憶了。

其實,在整個二十年代中期,這“無話可說”一直是魯迅的基本心態(tài)。他所以竭力修訂對人生的種種認識,所以在小說和散文中一遍遍分析自己,都是要找口對社會和自己的把握,要恢復自己說話的信心,要重獲一套能說的話??墒牵@些努力似乎都不成功,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那樣迅速地關閉袒露隱情的門戶,他始終用那樣晦澀的文筆來撰寫《野草》,都說明了他的不自信,他不敢繼續(xù)往下說,也不能確信這些話能夠挑明了說?,F(xiàn)在又出現(xiàn)這一批回憶散文,更是明確宣告了他的失敗,他依然處在無話可說的困惑之中。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連續(xù)寫了那么多年,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話可寫,無話可說,這是怎樣的難堪的痛苦?倘說他以文學創(chuàng)作顯示了驅(qū)逐“鬼氣”,重振吶喊之威的強烈愿望,那也正是他寫下的這批小說和散文,證實了他這愿望的落空。他在一九二六年八月離開北京南下時,會暗自決定“沉默”兩年,20就說明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

注釋

!”魯迅: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致山本初枝信,《魯迅書信集(下)》,一千二百零五頁。

2張宗祥:《我所知道的魯迅》,《魯迅生平史料匯編(三)》,八十九頁。

3章衣萍:《古廟雜談(五)》,一九二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京報副刊》。

4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南腔北調(diào)集》,八十三頁。

5魯迅:《詩歌之敵》,《集外集拾遺》,一百二十八頁。

6魯迅:《譯后記》《譯文序跋集》,四十五頁。

7魯迅:《小引》,《集外集》,九十三頁。

!”5魯迅:《秋夜》,《野草》,四頁。

!”6魯迅:《希望》,《野草》,十六頁。

!”7魯迅:《死后》,《野草》,四十三、四十四和四十六頁。

!”8魯迅:《小引》,《朝花夕拾》,二頁。

!”9同上。

20魯迅:《答有恒先生》,《而已集》,四十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