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了一句:“沒什么,只是沒偷懶。”
他寫了句奇怪的話——“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極端認真的蠢人。”紅燈又閃一下,補了一句:“當然不是指你?!?/p>
我說指什么。
他說:“比如一個母親,孩子生病,她天天祈禱,但是還是去世了,這不是愚昧么?”
我說:“這是愛?!?/p>
他說:“愛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我說采訪施泰納時,他說為什么重返舉重,因為他恨——他恨失去所愛。但人在死亡面前有什么能力呢?所以他把憤怒都發(fā)泄在杠鈴上,如果沒有訓練,他說自己會瘋掉。
我說:“這愚蠢嗎?我不知道。只有這樣他才能活下去?!?/p>
我也不指望播出了,能做什么就做吧,像達娜這樣的運動員,只能參加女子一百米預賽,沒人轉播這種比賽,我和老王刻了兩張DVD給她,就算一個中國電視臺為她留下的紀念吧。我過意不去的是,老王辛苦了這么多天播不了,常規(guī)的MPC發(fā)布會報道播了,也沒打他的名字。
我跟后期溝通,他們說:“攝像都沒打名宇?!?/p>
我說:“這都不對。這是對所有攝像工作的不尊重?!?/p>
第二天還是這樣,我有點急了,人家也很無奈,問我:“那你的攝像叫什么?”
“他叫王忠新,忠誠的忠,新舊的新?!蔽乙槐橛忠槐榈卣f,還是沒打上。
老王是籃球迷,奧運男籃小組賽中國對美國那天,我想讓他看一場。但當天下午,他得先跟我去采訪香港自行車運動員黃金寶。黃金寶曾經是專業(yè)運動員,十九歲停止訓練,兩年后重返自行車時已是一個胖子推銷員,用了十五年走到北京奧運會,被認為是奪冠熱門,但八月十六號,最后一場比賽中,只拿到第十五名。他神色有點茫然地問我:“為什么要采訪我們?”
他的教練姓沈,左腿裝著假肢,最初沒有經費,沒有場地,只有這一個辭職的“肥仔”跟著他。他倆在云南的深山里練習 ,每天至少兩百公里,他租輛破貨車跟著徒弟,天熱的時候假肢把腿磨破,肉是爛的,血淋淋。愈合,又磨。
“沒有人邀我們參加國際比賽。因為我們沒有一個隊伍,我們只有兩個人。深山里我就看到他一腳一腳地騎,我曾經想過,走到什么時候是頭啊?渺茫嗎?非常渺茫。想金牌?對,你想拿,但是這一腳腳踩能拿嗎?如果拿不到的話,他還會有這個動力嗎?”
天色已經稠藍,攝像機需要重新調白,籃球比賽馬 上要開始了,但師徒二人憋了一肚子話要說,我沒法說“?!?,我回頭看了一眼,老王一心一意彎著脖子調焦,粗壯的后頸曬得通紅,背上像有塊鹽堿地。
沈教練繼續(xù)說:“這次奧運失敗之后,我知道黃金寶的心里是翻江 倒海一樣的難受,但是第二天他還是一腳一腳在那踩,陪著隊友訓練,示范自己的錯誤,說:‘你不要學我。’”
他站在場邊看,想讓黃金寶停下來,說你不要再蹬了。
但實在開不了口。
凌晨三點,回家的路上,雨牽著線一樣從發(fā)尖往下淌,鞋濕了,踩下去里面有個水泡,“咕唧”一聲。人有一種疲倦的興奮,像烏黑的深淵里著了火,回到家在床 上好久睡不著。八月的雷真厲害,洪大悶重,一聲下來,底下的車都叫了,此起彼伏,好一陣子才停。過一會兒“嚯啦啦”一聲,車又動物一樣本能地吼哮起來。
我干脆爬起來,寫臺北跆拳道運動員蘇麗文的稿子。參加跆拳道爭奪銅牌的比賽前,她已經有嚴重的左膝傷,比賽時只能單腳站著,把左腿像布袋一樣甩出去攻擊對方。她被擊倒了十四次,我問她每次倒地之后的幾秒鐘里,在想什么。
她說:“前兩秒用來休息恢復體力,下兩秒來想戰(zhàn)術如何回擊?!?/p>
“不是自憐,也不是忍受痛苦,她要贏,這是運動員的企圖心不管自己能夠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就算腳斷掉也要繼續(xù)努力,有呼吸,就有希望。”
以往我很少做這樣的題目,覺得是普通勵志故事。記者要反映更復雜艱深的世界才讓人佩服?,F在這期節(jié)目,沒有審片人,也沒有觀眾,沒有外界評判,我只是一個人,面對另一個活生生的人,她的左膝撕裂,腳趾斷了,坐在輪椅上,被踢腫的手纏著紗布,跟我說的這幾句話,漚在我心里。
下半夜,雷聲停了,雨聲瀟瀟,八月的長夜仿佛沒有盡頭。
有同行后來問過我,說我們都覺得你挺理性的,為什么今年做地震和奧運的節(jié)目這么感性?
是,我天性比較拘謹,平常三個女青年喝個酒,我只能愁眉苦臉抿一小口兒,老范和老郝都摟在一起淚汪汪了,我尷尬地拍著她倆,說不早了咱走吧,這兩人就上火“你這人特沒勁”,嫌我不投入不表達。加上過去幾年我一直想避免文藝女青年的毛病,怕煽情,刻意強調旁觀,刻意抽離,把戒律當成一根繩子捆在身上。
當然,不約束不行,沒有這職業(yè)要求著,毛病早泛濫成災了,但是捆得太緊,有的東西確實就流淌不出來了。
汶川地震的節(jié)目中,文志全坐在火堆邊說到女兒的時候,我克制得喉嚨都疼了,眼淚還是流了下來,拿手擦了,以為沒人看見。
但編的時候,在鏡頭里能看出來,我就對羅陳說:“把這個拿掉吧。”
他說為什么。
我說,記者應該冷靜,不應該掉眼淚。
他說,我覺得挺好,不過分。他留著這個鏡頭。
我想起錢鋼老師的話,在“雙城的創(chuàng)傷”中,我給小孩子擦眼淚的鏡頭引起爭議時,他說,別太急著回答對還是不對,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十年后再來回答這個問題。不到十年,我心里的規(guī)矩走了好幾個來回,也還沒有那個最后的答案。當下只覺得,太固執(zhí)于一個律條,覺得記者就應該怎么樣,非要夸張,或者非要掩飾,都是一種姿態(tài),是一種對自己的過于在意。
陳虻有一次審片子,審完對編導說,這片子得改,觀眾看不懂。
那位編導說,你看懂了么?
他說,看懂了。
編導說,那你比觀眾強在哪兒呢?
他愣住了。